同行1800多公里,跟着货车司机跑长途(人民眼·货车司机
图①:山西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荣供应链有限公司的货车整装待发。资料图片 图②:司机王勇平驾驶货车行驶在
文 | 财经无忌,作者 | 无锈钵
1890 年,英国伦敦,一个寻常的清晨。
威廉姆 · 利华爵士从美梦中醒来,在简单的洗漱后,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作为知名消费品巨头 " 联合利华 " 的创始人,每天和不同的供应商和投资人打交道,是他生活中的常态。在经历琐碎而繁杂的会议沟通之后,一小部分商品会得到保留,而另一小部分产品,则可能无缘联合利华的货架。
令人惊诧的是,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,并不是通常的销量和利润,而可能是 " 是否具备道德风险 ",以及 " 是否环保 "。
这样充满 " 伦理感 " 的商业行为并不是偶然,尽管后世的经济学家们相信," 资本永远只流向利润最高的地方 ",但至少在 18 世纪之后的欧洲,仍然不乏有类似的个例存在。
而驱使上述个例的动力,则来自于宗教信仰,对此,卫理公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约翰 · 卫斯理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:
" 教导人们如何去投资是新约圣经的第二大要务。"
他在教义第五十章《金钱的使用》中强调,商人应该对世界财富进行 " 善良的管理 ",包括引导财富流向健康、道德的领域。
类似的思想,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,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越来越多基于宗教信仰的投资者开始拒绝投资 " 恶性行业 ",包括烟酒、赌博、武器制造业和部分破坏环境的产业。
这一现象在现代学者的话语体系里,被命名为 " 伦理投资 ",往后的日子里,风靡全球的社会责任投资和 ESG 指数,正是源自于此。
在 ESG 及其相关理念风靡全球的当下,重新阅读这段充满古典感的历史,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两个细节:
资本并非只追求回报率,而是同样可以受到更高价值的约束
众多的伦理商业行为中,引导资本的流向和配置永远最为重要
这也是为什么,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姜万军认为,落实 ESG 最核心的关键在于治理(G),要首先将金融机构转变为 " 负责任的投资者 "。
01 银行业的 ESG:一场 " 名利双收 " 的游戏
回望过去,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,在诸多环保和社会责任事业中,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。
从建筑、电力到化工、制造,一切实体产业的减碳流程,总是先从生产环节中的 " 节能减排 " 开始。而具体到银行等金融产业,由于所谓的 " 生产环节 " 并不存在,因此,银行业的 ESG 活动并不迫切需要从 " 自身 " 出发。
以国有六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为例,公开资料推算可得,该行 2021 年的人均碳排放为 4.927 吨 / 人,这一数字不仅远远低于建筑业巨头中国建材的同期人均碳排放(1329.8 吨 / 人),相较于全体国民的人均碳排放数字(8.42 吨 / 人)也有一定差距。
图源:建设银行 2022ESG 报告事实上,没有任何证据证明,金融产业制造了超出平均水准的碳排放,亦或是金融从业者消耗了更多的能源、材料。
这也意味着,像互联网公司和房企那样,建造推行 " 绿色环保 " 的总部大楼,对于银行业来说,并不是什么高效的 ESG 举措, 金融行业的具体 ESG 实践和成果,更多是通过借助资源 " 赋能外部 " 的形式展开。
在这基础上,银行所代表的金融业,在推行 ESG 治理的 " 驱动力 " 层面,相较一般的企业也有所不同。
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 · 埃斯蒂在《从绿到金》一书中,曾经总结过企业从事社会责任和环保活动的几种普遍动力:
对支付经济代价的恐惧,例如因搭载重金属污染电线,而被罚款 1.3 亿美元的索尼公司
帮助企业更好的创新与竞争,沃尔玛相信,提供更环保的产品,将迫使供应商深入完善供应链构建,从而提升产品整体的品质表现
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,尤其以科技公司和奢侈品制造商为代表。
相形之下,国内银行业推动 ESG 实践的动力,更多是源于 " 和全球金融产业接轨 " 以及 " 业务转型 " 的客观需要。
从绿色贷款的数据来看,截至 2022 年末,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绿色贷款规模已达万亿元;兴业银行、浦发银行、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规模实现超千亿元。
庞大的绿色信贷体量,不仅见证了国内银行业在 ESG 实践中的迅猛发展,也在无形中昭示了 ESG 区别于 " 门面工程 " 和 " 官方任务 " 的属性。
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里,银行对公业务利润的收窄,正在不断倒逼这一环节的高质量增长。
某种意义上,ESG 指标正是对公业务最好的 " 助推器 "。
一方面,ESG 指标良好的公司,往往具备着同样出色的财务表现,再加上国家和区域性政策的扶持,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对公业务 " 优质客户 ";另一方面,绿色信贷周期往往较长,也能有效缓解近年来超额储蓄为银行带来的放贷压力。
与此同时,绿色信贷自带的 " 低利率 ",也在无形中成为了银行业的 " 价格战武器 ",帮助他们实现和优质客户之间的 " 双向奔赴 "。
此前,一位国有大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就表示:
" 绿色贷款利率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优惠补贴,特别是符合碳减排领域的业务,这客观上降低了相关企业贷款利率。"
从这个角度来说,践行 ESG 对于银行,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判断,同样也是一个 " 名利双收 " 的商业选择。
02 ESG 实践," 向上升 " 还是 " 向下沉 "?
在这基础上,ESG 对于银行业更大的影响,还在于资本市场的开拓。
宏观来看,全球走向 " 碳中和 " 的过程中,势必伴随着大量资本的流动,仅就中国而言,按照各研究机构的估算,实现碳中和的成本,最低也需要约 140 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。
庞大的金融资源需求背后,全球范围内,行业转型、减排技术的研发迭代,也在无形中蕴含了大量 ESG 投资机会。
而在这一过程中,一位业内人士就曾透露,当前阶段,国内的银行业想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 " 分一杯羹 ",ESG 评级是必备的 " 敲门砖 "。
对此,不少嗅觉敏锐的银行,都已经开始了提前布局。
其中,面向全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和体量优势,往往更具备 " 向上发展 ",聚焦 " 顶层设计 " 的契机。
这之中,作为国内首家 " 赤道银行 " 的兴业银行,更是早在十余年前就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,聚焦 " 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 " 重点领域,加快全绿转型,并率先成立绿色金融一级专营部门。
新一轮五年规划中,该行又将绿色银行作为持续打造的 " 三张名片 " 的首张,并制订了发展目标。截至 2022 年末,该行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 6370.72 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 40.34%,继续保持行业领先。
图源:兴业银行 2022ESG 报告同样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良好进展的,还有背靠广阔金融生态的平安银行。
该行自 2021 年成立了由行长牵头的总行绿色金融办公室,并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一级部门专职推动绿色金融工作以来,一直在不断积极支持清洁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清洁生产、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、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。
截至 2022 年末,平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 1098 亿,近两年复合增长率 120%,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2023 年 1 季度,绿色贷款余额 1216 亿,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。
同时,平安银行已打造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,提供绿色综合金融服务。2022 年末,该行持有的绿色债券规模同比大幅增长。平安银行还不断拓展碳账户、绿色信用卡、绿色理财等绿色金融业务。
相比之下,深耕区域的城商银行,由于 " 化解地方金融风险,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" 的历史定位,更多则是在 " 向下沉 ",专注于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给。
以城商行中的 " 佼佼者 " 江苏银行为例,近年来,江苏银行一直紧跟国家战略导向,坚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,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,努力打造 " 绿色 +" 系列融资模式,
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江苏银行绿色融资规模已超 4000 亿元,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 33.6%,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 34.2%,绿色信贷占比和增速在人民银行总行直管的 24 家银行中保持前列。
回顾江苏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史,其中的精彩之处便是该行依托创新,着力打造的 " 绿色 +" 经营策略,包括 " 绿色 + 能源 "" 绿色 + 乡村振兴 "" 绿色 + 普惠 " 等。
其中,江苏银行打造 " 绿色 + 能源 " 的模式,更是将新能源领域作为绿色信贷重点投资方向,每年都有超百亿元的新增贷款投向风电、光伏、储能、氢能等细分行业,清洁能源贷款年均增速超过 80%。
图源:江苏银行 2022ESG 报告上述 ESG 实践的差异背后," 上升 " 和 " 下沉 " 的方向,也并非一成不变。
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,无论如何在金融产品层面做设计,依托普惠金融和绿色信贷助力实体经济,都是构建 ESG 评级的基础,而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,深耕区域经济,不断做大做强的背后,同样也或多或少蕴藏着一些 " 国际化 " 的梦想。
某种意义上,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,反而更像是互为依托。
下沉投资实体经济,是充实 ESG 实践,实现上升的基础,而升入全球 ESG 体系,合作国际金融机构,又是下沉的动力与愿景。
03 如何祛漂?绿色金融的关键命题
不同银行绿色金融路径分化的背后,摆在银行业面前的另一道关卡是:如何识别企业的 " 漂绿 " 行为?
这一源自海外的名词正因中国火热的 ESG 实践逐步从小众迈向大众。在剑桥字典中," 漂绿 " 的的定义为 " 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,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"。
换言之," 漂绿 " 是企业在 ESG 实践中呈现的 " 言行不一 " 的现象。交通银行行长刘珺曾提到," 漂绿 " 企业或项目获得融资后,继续从事高碳排放的生产经营活动,造成碳排放数据失真失实,导致资金资源错配与浪费,与 " 双碳 " 目标下绿色发展理念南辕北辙。
有观点认为," 漂绿 " 在中国企业中其实并不常见。但事实上,根据《南方周末》的调研,中国漂绿现象存在环保罚单多、知名企业多和隐秘性高等一系列问题。在其发布的《2022 年 " 中国漂绿榜 "》中,不乏特斯拉、SHEIN、新希望等大公司。
随着 " 漂绿 " 变得不再小众,银行业 " 识绿 " 能力,也随之迎来了更高的要求。
这之中,诸多痛点与难点也同时存在。
一方面,一些绿色产业难识别,例如一些高能耗企业易容易被打上 " 漂绿 " 标签,仿佛自带 " 原罪 ";
另一方面,绿色产业涉及领域广阔,行业的专业壁垒也导致相关风险较难评估,这也对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,事实上也有解决的路径。
如针对难给 " 原罪 " 企业投融资的情况,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曾提出,绿色金融不包含的领域," 转型金融 " 可有效补充。这种更灵活的方式,也为上述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。
而在具体的 " 识绿 " 环节,日益蓬勃的金融科技也能提供赋能。如由兴业银行曾综合运用知识图谱、大数据、机器学习等技术,构建绿色企业识别模型,可以搭建以绿色企业为核心的 " 朋友圈 " 关系网络,从而维度识别企业 " 洗绿 " 风险。
回到开头提出的研判,银行业的 ESG,无论是出于道德判断,还是基于 " 名利双收 " 的商业选择,对银行业而言,在 ESG 的浪潮下,都丰富了 " 金融活水 " 的价值内涵。
正如伦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、公司治理中心学术主任亚历克斯 · 爱德蒙斯的在其《蛋糕经济学》里分享的积极视角:
" 一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,并不是在牺牲利润,而是做大了蛋糕,最终提升了利润。"
这或许也是银行作为链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,所面临的必然使命。
眺望未来,伴随着 ESG 相关蛋糕的不断做大,社会、企业和机构,也都在期待金融业更多积极主动的作为。
标签:
图①:山西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荣供应链有限公司的货车整装待发。资料图片 图②:司机王勇平驾驶货车行驶在
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,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。科技创新,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前进道路上嘹亮的号角。在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
游客在银川市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观看花灯展(2月5日摄)。春节假期,“2022黄河横城冰雪彩灯艺术节”在宁夏银川市
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题:狮子山下的舞狮人新华社记者韦骅“左眼精,右眼灵,红光万象,富贵繁荣!”“口食八方财,
正在进行围封或强制检测的葵涌邨居民在登记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 题:凝聚香港社会共克时艰
2月6日,航拍青海省西宁市雪后美景。受较强冷空气影响,2月5日至6日,青海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,古城西宁银装
[ 相关新闻 ]